郭喜林
眾所周知,我們每個人和每個家庭與家族都由自己的生命起源。在人類長期的繁衍生息當中,為了讓子孫后代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并為子孫后代創造更多福祉,我們的祖先一直在不斷尋求遷徙理想的目的地。因此,不管我們現在生活在哪個省份和哪個城市,以及哪個村莊,有不少人的祖先都來自于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尤其是身處當代的和平繁榮社會,已經有不少人步入了小康生活,再也不為解決溫飽問題而發愁。而且,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尋根祭祖的重要性。于是,在每年的清明節期間,總有人絡繹不絕地趕往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感恩先祖給予的寶貴生命;于是,山西洪洞縣順應了這個歷史潮流,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大典活動。
據人民網4月9日報道,4月5日,農歷己亥年清明節,“第二十九屆洪洞大槐樹文化節尋根祭祖大典”在洪洞大槐樹景區祭祖廣場隆重舉行。來自全國18個省市的大槐樹移民后裔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近萬人齊聚一堂,共同祭奠大槐樹移民先祖。省政協副主席李思進、市政協主席張建平出席祭祖大典。明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明政府在洪洞廣濟寺大槐樹下設局駐員,歷時50載,移民18次,人數逾百萬,遍布全國18個省市500余縣,涉及1230個姓氏,其聲勢之大,范圍之廣,曠古絕今。
正是由于歷史上的50年18次大遷徙,大槐樹底下的子民紛紛奔向祖國的四面八方,并通過辛勤勞動完成了一代又一代子孫后代的繁衍生息。而且,不管在哪個地方安家落戶,我們的祖先都能用愛心、細心、耐心和責任心與當地人休戚與共,和睦相處。迄今為止,遷徙到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500多個縣的炎黃子孫,繁育了多少子孫后代無人能說得清。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徙出去的1230個姓氏,目前已經發展壯大。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資料,但如果把這些人聚集在一起,恐怕洪洞縣無法容納得下。所以,人們從全國各地到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尋根祭祖,只能派代表前往,不敢讓全家老少都去。盡管如此,山西洪洞縣的每年清明節便是人山人海。因此,形成了以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為中心的尋根祭祖文化。
記得,毛澤東主席生前曾經說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且,正如愛默生先生所說:“文化開啟了對美的感知。有如語言之于批評家,望遠鏡之于天文學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給精神以力量的東西。”可以說,這種尋根祭祖文化的形成是因為人們對祖先有著深厚的感恩之情。只有懂得感恩,才能讓我們子孫后代世世代代牢記自己的生命起源是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之下的那片黃土地。黃土地雖然貧瘠,但它卻養育了我們的先祖。如果沒有先祖的勤勞智慧,就不會有我們子孫后代今天的小康幸福生活。因此,我們子孫后代必須樹立飲水思源的理念和感恩情懷;因此,我們子孫后代不能把洪洞縣大槐樹的清明節祭奠活動簡單地當作一種形式,而應該讓子孫后代在思想深處播下感恩的種子。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在全國各地把祖先未盡的事業繼承和發揚光大;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讓子孫后代在感恩生命起源的同時更加奮發圖強,讓我們每個炎黃子孫把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融為一體。
唐代皇帝李世民先生說得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而且,前英國首相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先生精辟論述到:“不伴隨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將成為滅絕的文化。”所以,到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參加尋根祭祖大典絕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所以,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山西洪洞縣在大槐樹舉辦尋根祭祖大典活動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也就是說,我們每個子孫后代必須把自己的生命起源世世代代傳承好;也就是說,我們的子孫后代必須學會感恩自己的祖先,才能讓每個遷徙出去的生命和尋根文化更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