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十一局三公司廣州地鐵項目部黨工委在承擔廣州地鐵十八號線鋪軌工程施工中,大力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等四新技術在施工中的推廣與應用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為軌道施工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確保了廣州地鐵十八號線鋪軌工程施工安全優質快速推進,2021年4月10日、4月20日十八號線首通段順利實現短、長軌貫通, 創造了我國地鐵建設周期最短、建成線路最長、開通時速最快的奇跡。
建立“智慧大腦”工程指揮中心
聚焦“先”字抓啟動,強化素質提升。項目黨工委根據軌道工程工期緊、任務重、難點多等情況,堅持把政治思想建設放在首位,積極引導黨員干部扛起使命擔當,不斷提升應對急難險重工程施工應對能力,不斷提升科技成果在軌道工程施工中的應用能力、不斷尋找國內軌道施工中先進設備、先進成果在施工中的儲備能力。提出了“超常規的手段,完成超常規的任務”科技創新規劃,開展多種形式的的“走出去、引進來”等活動,廣泛吸收國內軌道施工的新裝備、新技術在十八號線的應用。并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在職工中提前進行科技知識積累,發動工程技術人員結合實際搞研發,運用成果促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制定并下發《項目部科技創新獎勵辦法》,鼓勵項目員工結合各自的工作崗位開展科技研發工作,黨工委建立了依靠科技促發展、提效率、保開通機制;工會鼓勵職工開展“五小”活動和職工合理化建議活動;團組織廣泛開展QC成果和技術干部專利成果發布活動。黨、工、團組織各自規范工作流程,建立了權責一致、激勵有效、運行順暢、執行有力、管理科學的科技創新與“四新”成果應用管理體系。
聚焦“實”字抓推進,筑牢先鋒堡壘。廣州地鐵十八號線正線全長61.3公里,共有9站8區間,高峰時數10臺軌道車,上百臺鋪軌機,僅鋪軌工人達到4000多人,而且軌道、機電、站后和線下各道工序交叉進行,為有效把控安全工作,科學調度各單位、工序有效地在隧道內同步開展施工,項目建立工程調度指揮中心,該中心建立成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國內地鐵軌道工程單位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調度效果最好的工程指揮系統。
自變形輪胎式鋪軌機
在軌道施工中,項目引進應用CP3測量、精調小車、自變式輪軌與輪胎相結合的混凝土罐車、自變形輪胎式鋪軌機、電動軌道車等新設備。并把每個項目科技創新工作落實到黨工委班子的牽頭人,落實到技術帶頭人和具體實施人。為項目科技創新和廣泛運用“四新”成果提供了保障和動力。
聚焦“效”字抓落實,創新引領發展。項目黨工委把創新引領實踐活動貫穿“保安全、保質量、保節點、保開通和創效益、創信譽”工作的全過程,積極引導全體黨員干部激發出工作熱情和進取精神,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四新”成果應用落地。
應用輪軌輪胎式混凝土罐車
創新建立三個機制。建立“科技研發領導小組科技成果轉化領導小組科技成果應用實施領導小組”三級組織領導機制。項目黨工委指派質量總監姜啟軍牽頭進行技術改進工作,他結合實際,提出了SFC扣件拚裝改進,收縮縫處理技術和長軌焊接新工藝等技術攻關項目,并帶領攻關小組,有效地突破了施工中一些制約進度、影響表觀質量的技術難題,極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共產黨員、設備部長曾祥彪帶領設備改造攻關小組,聯合生產廠家,對自變式輪軌混凝土罐車的液壓系統進行科學改造,使罐車更適合變形,滿足大跨徑管壁行走需要;共產黨員、物資部長謝昊峰根據水溝模板過去一直采取鋼模,不僅重量重,施工人員勞動強度大,而且效率低的實際,經過反復論證試驗,采取鋁合金模板取代鋼模板,不僅效率提高,而且還節省了倒運資金,一舉多得。項目經理周宗敏大力倡導科技創新和“四新”成果在項目的應用,還積極參與到項目的科技研發工作中,先后提出了長距離高壓泵送混凝土的設想,并把自己的設想與三一重工的有關研究部門進行溝通,聯合研發長距離高壓泵送混凝土新裝備,能一次長距離泵送混凝土達千米以上,適合地鐵隧道內混凝土施工,為加快施工進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聚焦“保”字抓推進,再創企業信譽。為保工期、保信譽、保市場,項目黨工委通過十多場次的科技成果與應用宣講會、報告會,質量月活動和開展科技保安全、科技保進度、科技保效益等活動,使項目施工效率和進度都有了很大的飛躍。先后創造了日單班灌注混凝土307方的紀錄,創造了十多天完成一組交叉渡線的速度。(王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