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守民 張榮文
全長1167公里的京石武客運專線在世人關注的目光中,于12月26日勝利開通,這標志著縱貫祖國南北的大動脈——京廣高鐵實現了全線貫通。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京石武高鐵開通后,從北京至粵澳“千里河山一日還”的夢想變為現實。南北距離的“拉近”,京津冀、中原地帶和珠江三角洲三大經濟區的“并聯”,必將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著難以估量的作用。而為京石武高鐵“牽線”、“布網”的就是中國鐵建電氣化局集團的員工們。
可以說,京石武這條大動脈里流淌著他們的一腔熱血。
穿越征地拆遷的障礙
征地拆遷被稱作是“天下第一難”,由此而引發的糾葛隨處可見。京石武高鐵施工自然也不例外。
石武高鐵河南段項目部于2010年3月上場,5月份正式開工。開工后第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四電”用地的征地拆遷工作。雖說用地規模不大,僅580多畝地,但因貫穿在570多公里鐵路沿線的256個點上,涉及到8個地市13個縣區上百個村莊,業主要求在4個月內完成征地拆遷工作,開啟房建工程。面對繁重的征拆工作,黨工委書記林京閩帶來各分部征拆人員,天天穿梭于幾十個市縣、上百個村莊之間,周旋于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糾纏于千家萬戶之中。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不知吃了多少“閉門羹”,也不知遭遇了多少白眼,甚至挨打挨罵都不鮮見。
一次,京石武高鐵河南段項目部一分部協調辦主任、共產黨員劉國良,在與一位青年農民為征地事宜進行交涉時,因沒有答應對方不合理的要求,對方竟惱羞成怒拿起一個啤酒瓶朝劉國良的頭上砸去,劉國良的頭上臉頓時鮮血直流。劉國良到醫院包扎了一下,毫不猶豫地再次登門做工作。
那位青年農民正擔心劉國良會到派出所報案,沒想到會再次找上門來,而且只字不提被打傷的事,而是平心靜氣地與他商談。劉國良那以德報怨的氣度打動了那位青年人。
劉國良終于用鮮血換來了農民群眾的認同,使得河南段項目部一分部在全線率先完成了征地拆遷任務。
今年3月份,鐵道部決定京石武許昌至武漢段于5月22日進行聯調聯試。方案公布后,業主才發現570多公里的石武高鐵河南段沿線兩側,枝繁葉茂的一排排高聳入云的楊樹,嚴重影響著聯調聯試和行車安全,業主臨時決定將砍伐沿線樹木的任務交給了石武高鐵河南段項目部。面對在2個月的時間內,砍伐20多萬棵樹木的任務,地方政府都犯難了。因為,棵棵樹木都涉及到老百姓的利益,片片樹林牽扯到家家戶戶,每一株樹木都需要反反復復地作工作。作為項目部黨工委書記的林京閩再難也要沖在前。他帶領項目部協調人員,上找政府,下到農戶,磨破嘴跑斷腿,不厭其煩、精誠所至,終于在地方高層領導的強力推動下,于5月20日前完成20多萬棵樹木的砍伐任務,確保了聯調聯試的如期進行。
兩年多來,京石武河南段項目部成功化解了43起阻工事件,未發生任何強征強拆和其他違紀事件,既保證了施工的正常進行,又保證了社會穩定。項目部連續兩年榮獲河南省“征地拆遷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穿越核心技術的封鎖
雖說這幾年來中國高鐵施工技術發展神速,甚至領跑世界,但高鐵技術大部分都是消化吸收再創新而來,在某些核心技術方面仍然是受制于他人。
比如,在客運專線特別是在時速300公里以上高鐵電氣化接觸網施工中,接觸網吊弦計算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技術,吊弦的計算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接觸網導高、拉出值、定位坡度、導線平順度等各種參數,對整個弓網系統好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哪怕是1毫米的差錯,在列車風馳電掣般的行駛時,也會出現“跑偏”、“刮弓”(打壞列車的受電弓)等安全事故。而利用接觸網計算軟件則可以進行快速準確地檢索計算,使吊弦安裝一次性到位,不僅縮短計算周期,加快施工進度,而且能提高施工質量。因此,接觸網吊弦計算軟件,一向被視為客專電氣化接觸網施工核心技術,甚至有人說吊弦計算軟件是接觸網施工技術的“哥德巴赫猜想” 。然而,接觸網計算軟件長期由西門子等西方大公司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由他們提供技術服務,每條客專的服務費一般都數以千萬元計,不僅加大了施工成本,而且常常因此而失去了主動權,影響工程進度。加快接觸網計算軟件的開發,掌握核心技術就成為電氣化工程施工的“瓶頸”。
因此,自上場石武高鐵后,南方公司副總經理兼石武高鐵項目部經理謝文藝就發誓要與西方電氣化大企業、大公司在吊弦計算軟件上“扳扳手腕”,在關鍵技術上盡快趕上或超過他們,以擺脫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2010年3月,石武客專項目部成立了由謝文藝為組長的350公里客專接觸網計算軟件開發課題組。
當謝文藝和課題組人員不畏艱險、不怕挫折、堅持不懈,歷經數月的日夜鏖戰,度過了上百個不眠之夜,經過數萬條程序的編寫與計算,通過數十萬次對子系統模塊的修改與運行調試,終于設計成功第一版350公里/小時接觸網工程計算軟件。但在現場安裝復測后,卻給了課題組成員當頭一棒,不僅承力索座的位置比理論值足足差了40多毫米,而且拉出值也偏差了近30毫米。連基本的腕臂計算都存在這么大的誤差,何談最為核心的高精度吊弦計算?
對于第一版接觸網吊弦計算軟件的失敗,謝文藝是有一定思想準備的,他用“每一點滴的成功,都是在無數次失敗教訓中取得的”的名言,寬慰著課題組的人員:“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經不起失!”
話雖這樣說,但這就如同醫生治病,不怕遇到棘手的病人,就怕不能確診病因,找不到病根,就無法對癥下藥。“不消滅其原因,就不能消滅其結果。”通過對所有疑慮的地方進行仔細地復測核查,發現所有的數據均無誤差。各方面的數據都是對的,但試用效果卻如此之差,這一下如同一瓢冷水澆到課題組成員的頭上——頓時從頭頂涼到腳后跟,大家的情緒一落千丈,甚至懷疑作為一個工程項目部有沒有這樣的能力攻克這一尖端技術。
大家的心情郁悶,謝文藝心里也是沉甸甸的。晚飯沒有吃,就拿著那些厚厚的試驗數據回到寢室。像個老學究一樣,翻來覆去地對每一組數據進行地“相面”:是測量工程中出了問題?還是零部件的某一個輸入數據有誤差?是數學模型的研究方向不對?還是跨距、限界或支柱斜率的數據有誤?……
不覺不知時間已經過去了4個多小時,突然,一個意外的發現讓他靈光一現。他按捺不住驚喜的心情,早忘記了已是下半夜時分,拿著那些數據跑出了寢室,把課題組成員一個一個地叫起來,興奮地對大家說:“剛才我對所有數據進行了粗略的分析,情況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么糟糕,盡管試裝復測數據不理想,但它是有規律的,只要我們循著規律去查詢,就不難找到原因,只要找到原因,就不愁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說干就干。謝經理將課題組成員分為兩組,一組運用“旁證法”和“力矩平衡法”對影響吊弦精確性的所有數據,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測算驗證。
經過反復的模擬實驗和分析,最后課題組發現在參數修正時沒有考慮到鋁合金材料受力后引起的變形誤差。而此時已經是第二天下午3點多了,謝總和他的課題組顧不得一夜未合眼的疲倦和勞累,帶著充滿期望的興奮和喜悅,直奔現場,立即在現場進行了修正后的安裝調試論證,通過現場的反復試驗,最后課題組終于總結出了鋁合金腕臂,在不同線路狀態下受力后變形誤差的修正,并成功解決了腕臂計算影響精度的誤差瓶頸。
今年5月,謝文藝帶領職工們在石武客專92個錨段進行了腕臂、吊弦兩個部分計算運用試驗,一舉取得了100%的成功率。而且較之同類軟件具有使用范圍廣,系統性更強(傳統計算軟件腕臂與吊弦是分開的,而他們開發的軟件是將二者作為一個系統來處理的),并設有自動糾錯功能和導出鏈接功能,腕臂與吊弦結果輸出可直接生成工點圖和表格。
這一軟件開發成功,標志著彈鏈吊弦計算等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接觸網上的這場“搬手腕”比賽中,謝文藝和課題組的人員實現了“后來者居上”的目標!這一創新成果獲得了中國知識產權發明專利,榮獲中國鐵建和湖北省科技成果特等獎。
穿越傳統的管理模式
在人們的印象之中,“四電”施工除了各種機站的設備安裝外,一般都是野外作業。但京石武高鐵京石段項目部,記者卻見到了反常的一幕,包括接觸網腕臂、組合定位裝置、整體吊弦、信號中繼站箱房內設備安裝等產品預配,全部采用工廠化生產,流水線作業。
電氣化局集團副總工程師兼京石武高鐵京石段項目經理潘功書告訴記者,在現代化京石武高鐵,傳統的管理模式被結束了它的歷史史命,代之而起的“四化”管理模式。
產品生產工廠化:即對所有設備產品預配全部實施工廠化生產,流水線作業;
數據管理微機化:即對接觸網數據采用微機化管理,并使用專門的計算軟件進行腕臂、吊弦計算,保證了工程質量的精度。
過程控制標準化:即對每一個分部工程均采用首件定標、工序操作過程實名管理的方式,使施工各個環節得到有力的監控,做到了標準統一,質量優良。
質量檢查常態化:即采用定時平推檢查和重點檢查相結合的檢查模式,對安全質量問題形成問題庫,責任到人,及時銷號。對施工過程全部采用網絡糾偏技術,定期修正施組方案。
今年8月初,鐵道部專家檢查組與接收單位——武漢電務段的領導到石武高鐵湖北段進行最后的聯調聯試檢查,對于這些專家們來說,“行家一伸手,就知道有沒有”,哪里是施工單位的“軟肋”,哪里最容易“打馬虎眼”,他們最清楚,越是那些不顯眼的細微之處,才能見證真功夫。
他們來到信號中繼站信號設備柜前一看,防塵罩再也不是一般常用的彩條布,而是用的噴繪防雨布,上面醒目地印刻著企業名稱、企業的價值理念、企業精神。不僅如此,按設計要求軌道上固定箱盒的錨栓都是裸露的,但信號分部的職工,卻都給它們穿上了“衣服”,涂上了防銹漆,對鋼軌引接線都裝上了絕緣的雙護套,所有的引線孔都配置了防護圈,防護圈里還加了防火泥,全線900多處軌道支架無一疏漏。……
這一變化,不禁讓武漢鐵路局電務段的一位領導信服地說:“細微之處見精神,這個單位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