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eock6"></acronym><sup id="eock6"><center id="eock6"></center></sup>
<rt id="eock6"></rt>
<rt id="eock6"><center id="eock6"></center></rt><rt id="eock6"></rt>
<rt id="eock6"></rt>
<rt id="eock6"><small id="eock6"></small></rt>

旗下欄目: 快訊 故事 圖文 文學 產品資訊 工地印象 綜合報道

端午節隨筆

來源: 建設發展網 通訊員特:夏文斌 人氣: 發布時間:2020-06-25 16:03:15

抹去塵封的往事,記憶中的端午節的情景歷歷在目。上世紀六十年代,集體生產的歲月因為端午節顯得豐富熱鬧,而端午節則因富有情趣變得格外親切,格外深刻動人。

小時候,端午節這天,老家有插艾草、吃雞蛋的習慣。因為蛋形如心,老家人認為吃雞蛋能使人心氣平和,不生積郁。還有一種說法是,可以預防小孩肚子疼。我覺得民間這些關于年節的傳說,除了為討吉利,祈求家人平安之外,通常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為了借機改善一下生活,打打牙祭。過去的日子艱難,人們很期盼過節,有了節日,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犒勞一下自己。至于端午究竟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倒不是很重要了。

五十年前,雞蛋是絕對的奢侈品。在我的記憶中,雞蛋是人們用來換取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的,平時根本舍不得吃,除非是家中來了客人,或者有了病人。那時候婦女生孩子,也不過是一碗糖水荷包蛋補補身子而已。只有在端午節這一天,雞蛋才可以敞開來吃。

家鄉人過端午節還有“游百病”這一習俗。到了端午節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無論你有多忙,就算你不喜戶外活動,也要抽出一點時間到野外走走。否則,倘若還蝸居于室內,就會被人們稱之為“癩蛤蟆躲端午”。據《帝京景物略》記載,在明朝,端午節這天,視端午為“重五”,即五毒盡出的一天。人們會紛紛走出戶外,爬到草木葳蕤的山頂避毒。“彩線輕纏紅玉,小符斜掛綠云鬢”,這是蘇軾對端午節的描繪。宋朝的女子,發髻上掛著驅邪避毒的符箓,以確保永久的平安。如今的人們,在家鄉,還可見慧心巧思的女子背著腰間斜掛著用綢布絲線精心縫制的小布猴或荷包的孩子,徜徉于鄉間的小路上。由此即可知曉家鄉人對端午的重視了。

參加工作后,我所在的鐵道兵部隊軍營駐扎在3700多米的青海省天駿縣二郎洞,高原七十年代末的軍營生活是沒有條件過端午節的。那時候,到了端午節這天,連隊食堂加幾個菜,以班為單位共同舉杯(軍用口缸)遙對遠方親人送去祝福算是過節了。在后來,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吃“粽子”、吃“雞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就習以為常了。

這些年我對端午節的認知,完全來自于粽子。時候上學的課本還沒有涉及到“楚辭”或者《離騷》的片言碎語,文化不高的父母也無法給我們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好在粽子并不因為我們那個年代的無知而改變所蘊含的味道,如今我總會把端午節和甜香黏軟的糯米聯系起來。這使得簡單枯燥的生活,還能透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就像枯枝間的芭蕾,滲漏出些許隱秘的春意。

如今端午節被納入國家法定節日體系,同時還是中國和世界雙料非物質類文化遺產。這些年記憶里的夢也隨著歲月的更迭和時光的輪回,漸漸地讓我對端午節的由來和經久不衰的習俗,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對于我們鐵建員工而言,那些能夠觸摸到的生命溫暖,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這飄著艾草香味的端午節,都會刻骨銘心。

(鐵二十一局三公司仁沐新項目經理部 夏文斌)

已獲能量值:7
首頁 | 熱點資訊 | 行業縱橫 | 一線快報 | 招標采購 | 企業產品 | 知識技能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業務公示

Copyright © 2017 建設發展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7034247號-1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_高清女同一区二区播放_91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_国产真实露脸3p视频观看